纳米银抗菌机理及安全性|UIVCHEM
2017-03-29
纳米银不同于传统的抗生素,是一种安全、环保的天然杀菌剂,其杀菌机理为: 导致细菌DAN分子结构变形,使病菌失活。
     1、与细胞膜、细胞壁DAN相结合,置换DAN分子双螺旋结构中胸腺嘧啶与嘌呤、胞嘧啶与鸟嘌呤之间的氢键,导致细菌DAN分子结构变形,抑制DAN、RNA、蛋白质的合成,使病菌失活。 独特的化学结构,彻底灭菌。
     2、银的化学结构决定了银具有较高的催化能力,高氧化态银的还原势极高,足以使周围空间产生原子氧,原子氧具有强氧化性,可以灭菌。
     3、 与巯基(—SH)结合,使蛋白酶上的巯基(—SH)结合,使蛋白酶丧失活性,导致细菌死亡。当细菌被杀灭后,银离子又由细菌体中游离出来,再与其他菌群接触,周而复始进行上述过程,这也是银杀攻持久性的作用。 促进组织修复与再生
     4、促进组织修复与再生,慢生损伤时,伤口中金属蛋白酶(MMP)活性增强,MMP结构中含有巯基(—SH),活性需要锌离子的参与。MMP活性过高会破坏生长因子和新生组织、阻碍愈合。而银可以与MMP结构中的巯基结合,或通过减少伤口表面锌离子,从而降低过渡的MMP活性,促进组织修复与再生。
 
安全性:
     纳米银的安全性是国际医学界公认的,在美国,纳米银的安全性被认为是和食品同级别。
2001年,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外科教授Robert H. Demling在《WOUNDS》上发表文章,阐述了银治疗创伤的功效,他认为,“银通过阻断微生物的呼吸酶系统(阻断其能量产生)来杀灭微生物,但对人体细胞没有负面影响……几个世纪以来银的使用证明了银对人体组织是无毒的!1990年,美国毒物与疾病登记处及美国公共卫生局委托Clement国际公司进行了银毒性的调查,内容涉及银的吸收、分布、代谢、排泄及其对健康的影响,根据该研究,至今还没有因为用银引起人毒性反应或影响免疫系统、心血管系统、生殖系统的功能以及发育和遗传毒性的报道。
纳米银
      早在明代,中国的《本草纲目》中也有“生银,味辛,寒,无毒”的记载,李时珍说,“银本无毒,其毒则诸物之毒也”。100多年来的临床和实验室研究证明,银非常安全。人们针对银的安全性进行了大量的动物实验。Lentz将含1.52克/升氧化银的饱和溶液静脉注射给不同的动物,每天3次,一次4毫升,连续3周,没有发现明显的毒副作用,这相当于70公斤的人每天摄入1190毫克的银;Gompel和Henri[4]研究了长期重复注射胶体银溶液对豚鼠的影响,他们发现,豚鼠静脉注射0.25克/升的胶体银,每天1-2毫升,连续2个月,没有出现异常反应,这相当于70公斤的人每天注射17.5-35毫克的银;1975年,M.S. Wysor每天将1050毫克/千克的磺胺嘧啶银(含30%银)口服或皮下用于小鼠,连续1个月,实验结束时,受试动物无死亡,体重无减轻,没有行为改变,也没有腹泻,将动物处死,组织切片分析发现,受试动物没有明显的病理改变,1050毫克/千克的磺胺嘧啶银相当于70公斤的人使用22克的银。
     C.E. MacLeod医生在临床上广泛使用了化学制备的胶体银,在此基础上,他在1912年的“Lancet”上说,500ppm的胶体银可以局部使用、皮下应用、静脉注射或口服,没有毒性,皮下使用的剂量可以不受限制,注射1-2毫升500ppm的胶体银会提供0.5-1毫克的银;1916年的“Lancet”中,T.H. Sanderson-Wells用胶体银成功地治愈了1例产后败血症,他报道,“银没有副作用。”Roger Altman Eng.Sc.D博士为了了解银的排泄情况,用自己做实验,进行了银平衡测试。他每天摄入2.34mg的胶体银,连续几个月,结果发现,银很容易从体内排出而不会蓄积,在测定期内排出的银量超过同期内摄入的银量。
     银是微量元素,在前列腺中含量较高。银能促进免疫功能的提高(支持T细胞对抗外来物),所以银不但杀菌,还能有利于细胞生长,伤口愈合。国外有人讲,你戴银是装饰,用银才有利于健康。80年代抗生素的大量应用产生耐药性、副作用,人们重新认识到银才是真正的广谱天然抗生素,它无耐药性、无毒、无过敏、无交叉药物干扰等优点再次引起人们兴趣。大量研究发现,银之所以广谱杀菌而不伤害有益菌和正常细胞,是因为病原菌是单细胞微生物,它有呼吸酶来维持生存,银遇到呼吸酶,才变成离子与其结合,使细菌死亡。
 
相关产品